65岁延迟退休,为什么说高校是硕士博士的未来归宿?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从一头黑发人“996”到满头华发的日子,可能已经不远了。
最近,“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新闻引起全国网友的热议。
为什么要延迟退休?
今年2月2日,中信证券研究报告指出,“方案或于2023年公布,并于2025年正式实施,到2055年前后实现65岁男女同龄退休。”实际上,官方早在2013年《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提到过:“……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可见「延迟退休」板上钉钉,至于什么时候靴子落地,暂时并没有官方确认。
也就是说,未来「延迟退休」哪怕先于2055年实现、甚至退休年龄再次延后……其实都有可能。
再加上,“60年来首次人口负增长、结婚率创37年来最低、部分地区出台非婚生育新政……”未来劳动力减少,我国缺少新生劳动力的问题已经严峻到不可忽视。“少子化”,意味着交社保的人在减少,“老龄化”,又导致养老金财政支出加大。
这些现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毕竟当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像日本,韩国这样的发达国家,退休年龄也只晚不前。
尽管年轻打工人的愿望是「早日退休」,但严峻的人口问题当前,似乎也没什么办法解决。
那么硕博人士如何规划职业道路,才能减小65岁延迟退休对自己的影响?
当下硕博“就业”现状
先谈谈当下的硕士博士找工作现状。
“硕士找不到工作”、“硕士被大厂裁员”、“企业hr招人比起硕士更喜欢本科”等现象屡屡发生。硕士想要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当做一份事业长久发展,这几年也不是一件易事。
读书需要时间沉淀,但即便站在学历金字塔的顶端,“博士因年纪被企业嫌弃”“博士适应不了公务员体制内环境”等吐槽也屡见不鲜。
可以说,硕士博士就业的高不成低不就,让打工人左右为难。
既然硕士博士光是入职/就职阶段,就已经这么难了,等到中老年时期,还想「保住一份工,苟到退休」时,那可怎么办呢?
为什么说高校是硕博的未来归宿?
很多硕博在入职高校以前,有过多年的其他工作经历最后才换条赛道,赶在35岁以前入职高校第一年;
而企业招人则更看重年龄,如果求职者二十七八,那就避免不了问起女性婚育打算,35岁更是不分男女员工的裁员“分水岭”。
与事业单位相比,考公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尤其硕士竞争激烈而且岗位少;
博士虽然比硕士竞争人数少点,但由于多年与学校老师学生打交道,进入体制内后,许多硕博并不能完全适应与专业不相干的基层工作;
无论硕博,考公上岸稳定性固然很好,但所在城市环境、同事关系、平时工作接触的人员层次、多年科研学术梦想的放弃、与专业可以说毫不相干的工作内容等,都会让硕博人才感到心理落差很大。
按照现有政策,女性50岁男性60岁到了年龄可办理退休手续,如果未来真的改到了65岁以后才可以领取退休金,那中间空出来的五年,十年,我们应该从哪里获得收入养活自己呢?
先不谈五六十岁的身体能否禁得起公司要求的工作强度,光是招聘条件,就连工厂的普通工人,如今也是“只招40岁以内”。
2023年某公司招聘公告
但高校就不一样了。
有数据表明,科研人员的学术研究峰值年龄在30-40岁、44-47岁等,那些拿到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奖者,其优势年龄集中在41-65岁。
作为高校的一名科研人员,其“大器晚成”也是有科学性的。上海交通大学就有论文分析指出:“获得博士学位的年龄和加入所在实验室的时长对其科研峰值年龄有显著促进作用。”
高校是一辈子的“脑力活儿”,知识越多,越是宝藏。
而且,高校还有独特的返聘机制和看重工龄的教育事业,干得时间越长,工作价值越高。
最后
引用一段,因为《狂飙》47岁才大火的张颂文老师的演讲词——
“你什么时候开始去追求你的梦想视为时间节点呢?我是24岁才从事的这个行业,我把这个事业规划到了我死那天。如果你觉得你很难的时候,就跟自己说一句‘明天就会好的’。”如果你想进高校,建议尽早做好职业规划,高校的某个工作岗位也许正在等你,共勉!